据媒体报道:穿行在普雄至攀枝花南之间的5633/5634次列车,是一列名副其实的“慢火车”。全程376公里的路程,沿途要停靠26个站,行程11小时零4分钟,票价最高25.5元,最低2元,已经30多年没有变化。这样的运营亏损,似乎不符合市场规律,但“经济账”背后是民生这笔“大账”。
高铁时代里的“慢火车”有着“特殊存在”的意义。“慢火车”是沿线居民与外界沟通的联结桥梁,是关乎村民们柴米油盐的生存重器,承载了偏远山区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。“慢火车”以慢为快服务沿线民众,成为他们的“带货车”“求学车”和“公交车”,帮助铁路沿线的百姓踏上脱贫致富的道路,过上幸福的好日子,让山区百姓露出真诚笑脸。
“慢火车”是铁路沿线村民们的“带货车”。铁路沿线的各种“小特产”坐上“慢火车”,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“大产业”,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“翅勝”。5633次列车停靠尔塞河站,55岁的杯拉和大背着40多斤香椿上了车,大妈大婶立刻围了过来“精挑细选”;卖折耳根的大妈不出四站路的工夫,就卖掉了一半的货;沿途村民将刚刚从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,用背篓或竹篮带上火车,走出大山;还有一些黄牛、山羊、肥猪也是这列火车的“常客”。5633/5634次“慢火车”,不仅是一趟“卖菜列车”,还是山里人的“赶集车”,为村民们做点“小买卖”提供了交通便利。
“慢火车”是孩子们的“求学车”。“慢火车”虽然小而慢,但是承载了孩子们外出求学改变命运的梦想,为教育扶贫架起了“桥梁”。山里的孩子上学本就不易,“慢火车”解决了孩子出门求学的交通问题,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。孩子们用自身的奋斗打破贫困局面,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。比如:吉米木加是西昌市川兴中学的初二学生,家离学校171公里,汽车票价50元,火车票价却只要5元。30年如一日的票价不变,5633/5634次列车的亏本经营并不符合市场规律,但牺牲“经济账”的背后是为了民生这笔“大账”。
“慢火车”是山里人的“公交车”。“慢火车”因逢站必停、价格便宜,成为了沿线山区民众探亲访友、看病寻医的“交通车”,为城乡衔接、山里人告别出行困难提供了便利。一些上了年纪的旅客说:“没有铁路的岁月里,吃盐都是问题,出门只能骑马。”“慢火车”不仅带他们离开大山,也拉来了希望。农村有句老话“要想富,先修路。”“慢火车”提供了一种基础的“交通扶贫”方式,不仅改善了贫困地区交通出行条件,而且通过强化当地的自我造血功能,为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提供了平台。
“慢火车”貌似与高铁时代脱节,却真实地满足了偏远山区的民生需求。它是扶贫路上的暖心担当,是助力扶贫的靓丽风景线,用责任与爱心传递了全面小康路上“不落一人”的温暖。目前,全国仍有81对公益扶贫“慢火车”运行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,犹如舞动的针线,将偏远贫困地区编织进共同奋斗圆梦的画卷。“慢火车”以独有的“慢速度”跑出了“脱贫攻坚”加速度,为努力绘就乡村振兴的画卷,描上浓墨重彩的一笔。(周运华 王丹)